2017年4月16日星期日

燕园生灵其三:家燕

从演化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的历史曾不能以一瞬。但在这短短数千年间,智人这一个物种对于生物圈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却相当显著。这种人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也改变了其他物种的遗传特性和行为规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今天我们讲到的“家燕”就是这样一个和人类活动紧密相关的动物。它的学名是Hirundo rustica,同样是由分类学祖师爷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亲自命名的。这个属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拟声词hirrio,因为叫声而得名;另一说来自harundo,意为苇草或长矛,因其尾羽形状得名。至于家燕的种加词rustica,则是乡村的意思。
家燕的形象已经比较深入人心了,在这里我无需过多描写。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家燕也并不是儿童画上简单的黑白两色,而由于个体差异会呈现不同的蓝黑色背部,且前胸,下颔也往往有栗红色的羽毛。其最具特征性的便是它分叉的尾羽了。常和家燕混淆的是金腰燕,后者的鉴别依据是颜色更加鲜艳的腹部,和胸前的纵纹。

让我们首先从家燕的名字谈起。我们是说到这种动物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那么不同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称呼这一物种的?家燕拉丁文学名的种加词rustica,是乡村的意思,和英语词rural有相同的渊源。在英语中,它叫barn swallow,有人说是因为它们在谷仓筑巢的行为而得名的。在法语中,它叫hirondelle de cheminée,壁炉燕。在德语中它叫RauchschwalbeRauch-是烟雾的词根。维基百科说,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烟燕”一直在墙壁的缝隙中进进出出,穿梭在炉火的烟雾中。一本1777年的《年轻人的自然科学》(Naturlehre für die Jugend: Zweyter Band, bei Johann Jacob Ebert, 1777)上解释道,叫这个名字的原因是家燕会在厨房和烟囱处筑巢。
有什么鸟比“燕”更深入的渗透进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了。“燕”是一个象形字,其字形上可追溯到甲骨文:

这里其分叉的尾羽被十分鲜明的用文字描绘出来。到了小篆,燕的形象便更加抽象也更加接近当今的字形了(图片来自国际电脑汉字及异体字知识库,“中央研究院”)。
早在《诗经》中,燕的形象就已经出现了。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诗经·邶风·燕燕》
自此,燕这个意象就贯穿了中国文学史。有王谢堂前世态冷暖的燕,有春日里忙着啄新泥的燕,还有落花时节双飞虐狗的燕。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白居易,《燕诗》
白乐天则对燕的育雏过程大发慨叹,讲了一个伦理的寓言。但不知有没有人注意到,这首诗中对于育雏过程的观察倒是和现代生态学家的繁殖生态学研究具有非常重合的视角!
在物候方面,我国积累了较为完整的家燕迁徙时间物候记录,目前仍能查到很多相关的论文。在考古方面,著名的“马踏飞燕”铜像踏的究竟是什么鸟目前仍有争议。另一个有意思的是一种两千多年前的“桌游”:“乌尔王族局戏”。根据大英博物馆对于一块巴比伦石板的译读,发现这个桌游里面有一个角色就是家燕。
家燕和人类的相互作用远不止文化意义上。对家燕来说,人类的住宅为它们提供了理想的筑巢场所。我经常听曾在农村生活的同学讲述燕子的故事。一般在中国农村,燕子在家中筑巢是被视为非常吉祥的事情,这一家人也都会保护燕子的巢。燕子有恋巢的习性,来年迁徙回来还有可能会回到同一处地点筑巢。
但是由于农村住房的升级,新楼房没有燕子筑巢的条件,伴随当地燕子的数量锐减。这种人与自然的矛盾,发展与生态的矛盾如何解决,大概要靠我们这代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吧!

家燕在北大并不算罕见,但出现的频率远远比不上另一种“燕”——雨燕科的普通楼燕。我在北大并没有观察到家燕筑巢的现象,但是我早先在南开大学的时候,曾见过几只家燕在校园里面筑巢育雏。

家燕是圆明园的常见鸟类,但在北大,“家燕仅在夏末秋初出现大群, 这可能与园内缺乏家燕喜好的营巢场所和开阔觅食地有关。”[闻丞等,北京大学燕园鸟类组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0(3), 416-428]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